查看原文
其他

今天的语文课堂怎能辜负诗?

2018-01-23 周春梅 星教师




论诗易,入心难。诗歌的阅读与写作,是个大而困难的命题,尤其高中阶段,由于思维渐趋理性、学业压力巨大等原因,学生渐渐远离了诗,没有接触过大量高品质的诗。

但作为纯真的少年,他们原本与诗歌有着天然的亲近。

在我看来,诗歌本是生活的常态,今天的语文课堂怎能辜负诗?

这些年,我尝试诗歌的阅读和写作教学,利用课堂的零碎时间给学生介绍诗歌,一起朗读、拟标题、提问、续写、摹写,一起研究诗与散文、小说、绘画等不同艺术形式如何互相转化。

不断尝试用一个个高品质的“有趣”引领诗歌的“长久之用”“无用之用”。



唤醒“诗心”1


我曾读到两首台湾的儿童诗,是七八岁的小朋友写的《画我》。


画我

用发菜色画头发

用莲雾色画鼻子

用苹果色画脸颊

用玉米色画牙齿

还用黑色画眉毛

我画的是高兴的我

我画的是忧愁的我

我画的是害怕的我

也是

厉害的我


画我

用黑夜色画眉毛

用白云色画牙齿

用收音机造型画耳朵

用氧气筒造型画鼻子

还用焚化炉造型画肚子

我画的是愤怒的我

我画的是调皮的我

我画的是快乐的我

也是

与众不同的我

细读当可看出性别特征:前一首是女生写的,后一首是男生写的。

孩子的想象充满了天真的童趣。不同的年龄段,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背景,不同的性格,不同的性别,会画出不一样的自己。

十六七的高中生的答案会怎样?我请学生用同样的句式画一画自己,要求富有想象力,同时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,契合自己的特征。

高中阶段的第一课,不妨就尝试这样让学生以个性化的语言唤醒童心,走近诗歌,介绍自己,了解即将共度三年的同伴——以一首有趣的诗、一幅特别的自画像,开启人生最重要的青春之旅。

学生的作品展现出了丰富的个性与多样的趣味:


画我

用不锈钢茶杯色画头发   

用窗帘色画眼镜 

用粉笔色画秋季校服 

用黑板色画秋季校裤 

还用墙壁色画课桌 

我画的是上课的我

我画的是带水杯的我

我画的是戴眼镜的我

也是

 同桌不停傻笑的我 

看见了吗?学生充分利用了学校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与场景,同时又有超出日常经验的想象:

比如“用不锈钢茶杯色画头发”,很有科技感与未来感;

“用粉笔色画秋季校服,用黑板色画秋季校裤”——我们的校服原本是普通的墨绿色,学生戏称为“邮政绿”,看来这位学生理想的校服色是上白下黑,对比鲜明,但他不直接说颜色,而是借用粉笔与黑板这两样学校生活的代表性事物。

最后幽默地捎带了一下同桌,类似于小朋友以“推搡撩拨”的特殊方式示亲近友好之意。

这类仿句和摹写,容易操作,且贴近生活,学生兴趣很浓,参与度很高,作品也很精彩。我在日常阅读中也会注意收集这类短诗,有时也参与到写作中。比如说这首诗:


不急

/夏南/

我想变成天边那朵白云

用尽整日晴天

只从左边

移到右边


我对这首诗进行了多种改写:


我想变成天边那朵白云

用尽整个秋季

只从左边

移到右边


我想变成天边那朵白云

用尽整个十六岁

只从左边

移到右边


我想变成天边那朵金色的云(乌云)(镶银边的乌云)

用尽整个黄昏

只从左边

飘到右边


我想变成天边那朵湿漉漉的云

用尽整个雨季

只从左边

挪到右边


以不同的色彩、时间、动词对应不同的心境。


我想变成天边那朵白云

用尽整日晴天

从左边

飘到右边

再从右边

飘到左边

在悠然自得的闲趣外,用重复增加一点灵动之趣。如果用词再调皮些,则可多一点童话色彩:


我想变成天边那朵蓝色的云

在白色的天空溜达

从左边晃到右边

再从右边晃到左边

在这样的引导后,再请学生来做做填空式的仿句,意象、时间、行为都可超出原有的框架。


我想变成      

用尽         

  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      

      


这类写作看似低幼,只言片语,过于零碎,其实费时少而收获大,可以很好地消解学生对写诗的畏难情绪,调动写作热情,这些正是日常写作的根基。



一节诗韵流淌的课怎么上2


朗读、拟标题、提问、续写摹写、点评等,可在诗歌教学时分别运用,也可融合在一组诗的教学中,形成一节诗韵流淌、完整而又丰富的课。


我作过这样的尝试: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,每组读一首金子美铃的童诗,完成一个任务,如有学生对其他小组的任务有兴趣,也可参与,之后全班交流。


/ 第一组 /

天空的牧羊人

无影又无形。

山羊被追赶,

向着傍晚的

旷野尽头

渐渐聚集。

天空的牧羊人

无影又无形。

山羊被夕阳

  染红的时候,

在远方

   吹响了笛声。

【任务】:请为这首诗拟标题。

这个任务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诗中的“山羊”。“山羊”可以实指地面的山羊,也可以作为天空中白云的喻体。

学生所拟标题认同度最高的标题是“咩”。同学们说拟声词有童趣,符合童诗的特征。

之后我公布了诗歌的原标题——“风”。大家都觉得很巧妙:诗中那位无影又无形的天空的牧羊人,正是“风”。

在拟标题的过程中,对诗歌的意象、主旨、语言都要细细品味;另外,不同的标题也形成对原诗的有趣补充,非但没有减损诗意,反而拓展了诗的空间。


/ 第二组 /

蜜蜂和神灵


蜜蜂在花朵里,

花朵在庭院里,

庭院在围墙里,

围墙在小镇里,

小镇在日本里,

日本在世界里,

世界在神灵里。


【任务】:原诗还有两行,另成一段。

请同学们续一两行诗,作为这首诗的结尾。

不少同学注意到了这首诗的逐步推进,由小至大,由实入虚,猜想最后应当回到“神灵在蜜蜂里”,形成一个有意味的循环。

原诗的结尾细节上略有不同:


就这样,就这样,神灵,

在小小的蜜蜂里。

两个“就这样”形成重复与强调;“蜜蜂”则以一个富有画面感的叠词“小小”修饰,从至大的世界、至高的神灵,回到了小小的蜜蜂、小小的原点,宏大的宇宙、高深的神意,都可以浓缩在一个小小的生命中。

这首小诗中,我们也可以读到作者金子美铃对所有微小生命的珍惜与敬重。

之后,我请学生比较“神灵在小小的蜜蜂里”与“神灵,/在小小的蜜蜂里”的不同:不一样的断句、停顿、分行——形式、节奏的变化,同时也是一种意义的强调。诗歌的字词句的排列组合、语法结构往往不同于散文,从而造成节奏和意义的变化,形成诗歌独有的意韵。


/ 第三组 /



小鸟

用稻草

做它的窝。

那稻草

那稻草

是谁做的?


石匠

用石头

做墓碑。

那石头

那石头

是谁做的?


用沙子

做盆景。

那沙子

那沙子

是谁做的?


【任务】:原诗到此为止,请仿照原诗句式,续一节诗。


这首童诗看似质朴浅易,实则大有深意。

同学们的续诗多罗列各种事物,继续关于“谁”的追问:


藤萝

用紫花

做瀑布

那紫花

那紫花

是谁做的

意象的选择显现出女性的婉约柔美,出处当为宗璞的《 紫藤萝瀑布》。也有同学有更有意味的推进:


我用时光

做梦

那时光

那时光

是谁做的?

关于时间的追问,古老而深刻。

最后有一则续诗也许并不一定多出色,但就此打住,是一个很好的收尾。


稻草

石头

沙子

是天地做的

那天地

那天地

是谁做的

我不知道

总结了前面三个诗节。宇宙的起源到底是什么?有没有一个神秘的秩序或力量主宰这一切?如果有,那个神秘的力量又从哪里来?无论科技如何进步,谁又敢确信自己知道答案呢?

这是人类永恒的疑问。第三首诗的讨论就在这个“我不知道”里结束。


/ 第四组 /

向着明亮那方


向着明亮那方,
向着明亮那方。


哪怕一片叶子
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。


灌木丛中的小草啊!


向着明亮那方,
向着明亮那方。


哪怕烧焦了翅膀
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。


夜里的飞虫啊!


向着明亮那方,
向着明亮那方。


哪怕只有分寸的宽敞
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。


住在都会的孩子们啊!

【任务】:为这首诗写一则10字以内的点评,可文言,可白话。

有些同学注意到“向着明亮那方”从标题到正文多次出现,用重复凸显主旨。

有些则注意到语句的倒置和结构的独特:将小草、飞虫、孩子等主语后置,单列为一个诗节,突出强调诗歌的主体,也形成诗歌独特的节奏韵律,富有建筑美和音乐美。

他们说困难在于将这些意思压缩到十字以内,有准确而独特的表达。

最后,大家最认同的一个点评是“墨眸向明路”,准确提炼诗歌主旨,同时又巧妙化用了顾城的《一代人》: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。”

这样的课,无论是自己完成任务,还是全班交流,大家都觉得好玩,只嫌一节课的时间太短,不能尽兴。在热闹中,深度慢慢切入。


古诗也可以动起来3


李白的《静夜思》,这样一首孩子们从小就会背、熟悉到了不能再熟悉的唐诗,放到高中课堂,还能重新唤起新鲜感和诗意吗?

熊秉明将其铺展成一首由八十个短章组成的长诗《静夜思变调》。这是其中第四章:


床前明月光

疑是地上霜

举头 望 望 明 明 月

低头 思故 思故 思故乡

床前月光

疑地上霜

举头明月

低头思乡

床前光

地上霜

望明月

思故乡

月光

是霜

望月

思乡

受《静夜思变调》启发,我在教学中作这样的尝试。李白《将进酒》的开篇素来为人称道:


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
君不见,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

如果拿掉“君不见”,变成:


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
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
 

力量上就削弱了很多。“君不见”相当于“你看!”是一个重拳式的提醒——浑浑噩噩的人生中,突然有人捶醒我们,让我们意识到时间无可挽回、永不停止的流逝。对此,我们痛彻心扉却又无可奈何,这正是穿越古今的永恒的生命之痛。

继续压缩成:


黄河之水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
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

原来的诗句中,有广阔的、相互融合的时间与空间。删去“天上”与“高堂”,诗歌的空间感丧失了部分,气势上弱了很多。

这样的比较后,我请学生将开篇压缩成七言,尽量多地保留原意。一般而言,压缩会减损诗意,可比照体会原诗的饱满淋漓之美;或许也会有出色的创造,与原诗构成一种有意味的对照。学生的改写如下:


黄河奔流不复回,

黄河入海不复回。


镜中青丝暮成雪。

朝之青丝暮成雪。

镜悲青丝暮成雪。

第三句中的“悲”字增加了情感。


黄河倾海不复回

青丝染尘(霜)冷似雪

“倾”快而有力,“染”则慢,静,持久。“尘”暗示俗世纷扰,“霜”则暗示高洁之志。可借此琢磨古诗“炼字”的妙处。


天水落海难回首

青丝对镜忽白头

“忽”传达出时间的“短”、情绪的“惊”,如换成“已”,则无此种情味。

至此,汉语的简洁之美、含蓄之美、变幻之美,学生都印刻在心,甚至想要创造这样的美。


一份书单,用诗歌连缀起生活4


我曾经建议学生早晨读一首小诗,临睡前再读一首,只需几分钟,就可以让一天在诗歌中开始,又在诗歌中结束,用诗歌连缀起生活。

读什么呢?教材须求全,能收入的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很有限。这就要求我们广泛阅读,细心遴选,补充学生原本不太熟悉的佳作。


个人集:

河北教育出版社有一套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,共5辑50种。

重庆大学出版社出了一套新陆诗丛(外国卷)。

合集:

《法国现代诗抄》《北欧现代诗选》《外国诗选65家》

诗歌拓展到散文诗:

花城出版社出过一套现代散文诗名著译丛,包含兰波《地狱一季》、波德莱尔《巴黎的忧郁》、卡尔维诺《隐形的城市》等。

还有些比较好的诗歌选本供参考:

《自由诗篇——从弥尔顿到米沃什》(花城出版社)

《水怎样开始演奏》(《世界文学》50年诗歌精选, 译林出版社)

《现代诗100首》(外国卷,分红、蓝两卷,三联书店)

《现代汉诗100首》(三联书店)。

这两年,我还给学生推荐过两个比较平易的选本:

《给孩子的诗》(中信出版社)。北岛选编的这本诗集,收录了不少名篇,对接触诗歌不多的学生来说,保证了其经典性;同时学生如果特别喜欢其中的某一首诗,还可以继续阅读这位诗人的其他作品,这个流派的其他诗作,由此有更广泛系统的诗歌阅读。

《给孩子读诗》(果麦编,浙江文艺出版社),多为名篇,插图精美。我仔细看诗集的目录,试图找到编排的规律,答案是没有。编者大概是刻意为之,以达成一种随性的阅读。

我个人还有一些钟爱的诗集,列在这里,仅供参考:

《里尔克诗选》(中国文学出版社)

《狄金森诗选》(中国编译出版社)

扎加耶夫斯基《无止境》(花城出版社)

《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》(四川文艺出版社)

辛波斯卡《万物静默如谜》(湖南文艺出版社)

金子美铃《向着明亮那方》(新星出版社)

毕肖普《唯有孤独恒常如新》(湖南文艺出版社)等。

需强调的是,诗歌的阅读写作与日常教学,最关键的并非知识与技巧,而是让诗歌化到生命里,成为生活的常态甚至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。




星教师原创发布,曾刊于《星教师》杂志

图片丨新浪微博

编辑丨田佩


如果你也是我们寻找的“星教师”

欢迎来稿:946114257@qq.com


化学大师王笃年:32年,不断追问学习的意义和本质

那些被点赞的期末家长会,都是怎么开的?

寒假伊始年未至,恰是花山读书时




/ 蒲公英大学2018核心通识课程 /


/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设计 /


↓↓↓ 点击"阅读原文" 【一键订购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